外文文献阅读
论文写作参考
外文文献阅读方法

外文文献看不懂?其实不需要全看懂!

2025-04-12 16:26:55

外文文献看不懂?其实不需要全看懂!

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往往会涉及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说,有效阅读和理解外文文献成了一大难题。很多人会想是不是得靠翻译软件逐词逐句解读,但这样不仅耗时,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更别提运用到自己的论文写作中了。那么,怎样才能高效阅读外文文献,为研究和写作服务呢?下面我就从确立阅读目标、掌握各部分阅读方法以及一些阅读建议这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

确立文献阅读目标

任何行动都需要目标指引,阅读外文文献也不例外。如果不清楚想从文献里找什么信息,那阅读就可能是白费功夫。一般来说,阅读外文文献时应确立以下几个目标。

提炼核心观点——核心信息

每次读完文献,都要思考它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要是不太明确,可以查阅摘要和结论部分找线索,再从讨论中进一步确认。当能做到这一点时,对文献的理解就达到基本标准了。核心信息通常不会太多,主要是关键概念和论点。要是发现要记的信息过多,很可能是没抓住文献重点。

举个例子,在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诊断应用的文献中,核心信息可能就是该技术在诊断准确性、效率方面的提升,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等,而不是那些过于细节的算法推导过程。这些核心信息能够让我们快速了解这篇文献在该领域的主要贡献和发现,对于我们把握研究方向和重点非常关键。如果我们在阅读时陷入到算法推导的细节中,就可能会迷失方向,忽略了更重要的核心内容。

拓展知识领域——引言部分

为拓宽知识视野,要重点关注文献的引言部分,了解作者提出的问题和现有研究进展。每天读一两篇相关文献,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对所在领域的某个方向有基本了解。适时阅读一些综述文章也很有帮助,虽然直接引用他人观点可能不如自己总结印象深刻。

例如在研究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时,通过阅读多篇文献的引言,能知道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像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面临的技术瓶颈等,这样就能对整个领域有更宏观的认识。引言部分就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该研究领域的全貌和发展脉络。通过不断阅读不同文献的引言,我们可以逐渐构建起一个关于该领域的知识框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写作参考——讨论部分

写作时可以模仿他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阅读文献的讨论部分时,要记录一些优秀的英文句型,积累有用的词汇和短语,这样写作时就能借鉴这些表达。通过多读多写,英语写作水平自然会提升,而且这种情景记忆效果更好。

比如在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差异时,文献中可能会用 “Contrary to our initial expectations, …” 这样的表达,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以后自己写论文遇到类似情况就能用上。讨论部分是作者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的地方,这里面蕴含着很多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们通过学习和模仿这些内容,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让自己的论文更加专业和地道。

文献各部分的阅读方法

重视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精华。多数情况下,摘要足以提供所需信息,不用读全文。不过,只看摘要也不够。简要浏览题目和摘要后,可以直接查看图表及其标题和说明,这通常能帮助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比如在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影响的文献中,摘要可能会概括出哪些地区受影响最大、产量变化的大致幅度等关键信息,而图表可能会更直观地展示不同年份、不同作物产量的变化趋势。通过先看摘要和图表,我们可以快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发现,判断这篇文献是否对我们有价值。如果摘要和图表已经满足了我们的需求,那么就可以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全文;如果还需要更深入的信息,再去阅读全文也不迟。

通读全文

第一次阅读时,要尽量理解每句话大意,别一开始就查字典。因为读论文是为获取信息,不是学英语。阅读过程中先标记出生词,通读全文后再查含义。

例如在阅读一篇生物医学领域的外文文献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专业术语,如 “biomarker”(生物标志物)、“pathogenesis”(发病机制)等,先把它们标记出来,等读完文章,结合上下文再去理解其准确含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持阅读的连贯性,避免因为频繁查字典而打断思路,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而且通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生词的含义,往往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准确。

分析句子结构,抓住主旨

阅读英文文献时,即便查了很多单词,也可能理解不了核心要义,这很常见。实际上,阅读时要关注关系连词,它们串联起了整篇文章。这和英语阅读理解中关注转折词和连词道理一样,核心意思通常在这些关键词附近。

比如“However”“But”“In addition” 等词前后往往有重要信息。“Howev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iffer from previous findings” 这句话中,“however” 后面就是关键内容,表明该研究结果与以往不同。通过关注这些关系连词,我们可以快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思路。

增加阅读量

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的研究者,最初阅读可能会碰到很多不熟悉的概念。所以需要大量阅读来积累知识。随着阅读量增加,对关键术语和核心主题的理解会更流畅。

比如刚开始研究量子物理时,会觉得很多术语和概念难以理解,但读了几十篇相关文献后,像 “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纠缠)、“superposition principle”(叠加原理)等术语就会变得熟悉,理解文章也会更轻松。阅读量的增加可以让我们逐渐熟悉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方法,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内容。而且不同的文献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同一个问题,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文献阅读的几点建议

突出重点

先读与论文主题关联度最高的几篇外文文献,确保彻底理解。从中把握文章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得出的结论。通过这些文献,学习研究思路、逻辑推理和技术方法。

比如论文主题是研究新型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那就先重点读关于这种材料的性能测试、应用案例等方面关联度高的文献,学习其如何设计实验来测试材料性能、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应用结论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阅读所有的文献,因此要学会筛选和聚焦,把精力放在与自己研究主题最相关的文献上。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重点文献,我们可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启示,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区分主次

可能会下载很多论文,但不是每篇都要密切关注。应根据论文与课题的相关性分为三类:一类是需要精读的,二类是需要泛读的,三类则是选择性阅读的。

比如与课题直接相关、研究方法和结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要精读;与课题有一定关联,但信息相对比较宽泛的文献可以泛读;而那些只是稍微涉及课题某个边缘方面的文献则选择性阅读。这样做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让我们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文献上。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文献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做好笔记和标注

关于文献阅读的笔记技巧有很多人总结过。对于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和巧妙的实验设计,必须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对于实体文献,可以直接用笔标记;对于电子文档,可以用编辑器高亮或更改文字颜色。

比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文献时,记录下 “CRISPR/Cas9 technology has revolutionized the field of gene editing” 这样经典的描述,同时标记出其独特的实验设计步骤,方便以后写论文引用和参考。做好笔记和标注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文献中的重要信息,便于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查找和引用。而且通过记录和整理,我们也可以加深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保持批判性思维

前人的观点未必都绝对正确。如果实验结果与前人差异较大,不必立刻否定自己,可能是实验方法或条件的差异,也不排除某些论文可能夸大结果或者存在数据作假的情况。

比如在研究某种药物的疗效时,自己的实验结果显示效果不如前人文献报道的那么好,这时要仔细分析自己和前人实验在药物剂量、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盲目相信前人的结果。保持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文献内容,避免盲目跟从和迷信前人的观点。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集中时间阅读

如果文献阅读时间过于分散,会影响逻辑思考。所以最好集中时间阅读,这样更容易形成连贯的整体印象。

比如可以安排一个下午或者一整天专门阅读外文文献,在这个时间段内不受其他事情干扰,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献内容,将不同文献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集中时间阅读可以让我们沉浸在文献的世界中,更好地把握文献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思路,提高阅读效果。而且通过将不同文献的知识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为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通过确立明确的阅读目标、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以及遵循有效的阅读建议,我们就能更高效地阅读外文文献,为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提供有力支持,而不需要把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都完全读懂。只要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核心内容,就能将外文文献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